返回首页

歼8:你知道我为什么叫“八爷”吗?

时间:2023-11-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论颜值,歼-8的长相平平,浑身上下,几乎看不到一丝的曲线美感。尤其是那僵硬死板的机身,总给人一种极致的粗糙感,好像就是一台装上了翅膀的大号蒙皮发动机。

  论才华,歼-8的性能平平,有着诸如加速提不起来、雷达不给力、操控落后以及载弹量较小等诸多弱点。与国外同期的先进战斗机相比,他的的综合作战性能存在明显的差距。

  论履历,歼-8的战绩平平,二十多年默默无闻。传出来的所谓“战绩”永远都是在挨打,战斗报告上写着的不是失事就是坠毁。两个字——憋屈!

  总而言之,你在歼-8这款战机上看不到任何的“过人之处”。但是,没有任何人会瞧不起歼-8,甚至歼-8还是许多军迷心中的“共和国第一战机”,被亲切地称为“八爷”。

  在我军各兵种的发展历程中,空军的起点无疑是最高的。因为其在诞生之初,就有着一位好老师。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一直都对中国航空业进行鼎力相助,从技术装备,到人员培训,基本上要什么给什么。

  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交恶,苏联对华航空技术援助也走到了尽头。于是,中国的航空业不得不自起炉灶,从头开始。比如之前原本全面引进米格-21战机的计划,就变成了摸底仿造,并由此促成了歼-7的诞生。

  然而,此时的全球战机发展其实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米格-21也好,歼-7也罢,其实都已经有点过时了。当时的空战理论趋于“简单化”,不再重视飞机的格斗能力,忽视飞行员的操控技术,更多的是追求大速度,崇尚远距离作战。在这样的理论之下,许多国家推出了新一代战机。比如美国的F-4,苏联的米格-23等等。与之前的战机相比,他们速度更快,航程更远,攻击能力也更强。

  1964年,当时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即航空研究院,简称六院)向上面提交了一份关于设计新型高空高速截击机的意见报告。

  报告里面提到,空军需要拥有一款综合性能超过米格-21的新型战机。大致参数如下: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2马赫,最大航程在2500公里左右,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并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同期立项的还有一款战机,名为歼-9。相比于歼-8,他的性能要求更高,是空军内定的“未来之星”。不过这款战机最终没能造出来,成为了共和国空军发展历程上的一大遗憾。

  所以歼-8虽说是新型战机,但当时大家对于它的期待值其实并不高,远不如有着米格-21背书的歼-7,更比不上当时被寄予厚望,代表着共和国空军未来的“歼-9”

  没办法,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咱们想要像之前那样,去引进或者学习别人家的技术,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只能是硬着头皮自己来。不过咱们当年技术底子薄,工业基础弱,在许多领域都处在落后甚至于空白的阶段。

  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想要一口气直接吃成个胖子,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歼-8从一开始,就是被定位成一款过度产品,为歼-7补足短板,为歼-9积累经验,填补装备空白。

  基于这样一种设计定位,歼-8的研发周期预算就变得相当紧张。因为不管是积累经验,还是增强即战力,他都需要尽快地列装部队。

  因为有着“赶工”的要求,歼-8并没有时间去创新。在很多领域,歼-8都选择了吃米格-21的老本,毕竟有歼-7的经验背书,搞起来要方便很多。

  简单来讲,歼-8的研发,其实就是对米格-21的又一次魔改。其针对米格-21的诸多弱点,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比如突出高空、高速、大航程、强火力等新时代战机的性能要求。所以单从外形上看,歼-8其实和歼-7差别并不大,无非就是体格更大一些。

  对于歼-8而言,过渡品的设计定位影响无疑是很大的。这造成了其先天不足,无法跨入一流,与同时期先进战机一争高下。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这也并不是坏处,至少这降低设计的难度和风险,能够让歼-8顺利出生。如果对于歼-8的要求过高,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八爷”了,关于这一点,歼-9就是最好的例子。

  1969年7月5日,歼-8成功完成首次试飞。从研发立项到首飞成功,歼-8用了4年零10个月,这在世界军用战机历史上,不算是最快的。但对于一个航空基础薄弱,工业化进程缓慢的国家而言,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而歼-8之所以能够如此“神速”,与其贴合实际的设计定位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首飞成功并不意味着歼-8就可以列装部队了,其还需要经历各种的试验,最终才能完成设计定型。而这对于中国当时的航空人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前期的设计制造流程中,咱们还可以参考一下米格-21的壳子,有据可依。但是后续的试验阶段,可就是一片空白了,因为许多的技术指标都是米格-21所达不到的。当试验的数据和设计方案有出入时,一切的改进可就需要咱们自己来动脑筋了,没有任何参考书可言。

  咱们当时的航空科研系统相当薄弱,测试设备落后,专业人员匮乏,更缺乏相应的数据经验,很多时候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往往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我们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和验证。这就是自学成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前面提到过,歼-8是1969年完成的首飞,而后续的测试和改进工作,却花了整整十年,直到1979年,歼-8才完成了设计定型,具备服役列装部队的条件。

  歼-8等待的这十年里,空战理论再度发生了变化,曾经作为第二代战斗机标志的高空、高速性能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低空机动性能、超视距雷达和更加先进的导弹武器系统。

  在这样一直了理论体系下,国外的航空武器装备技术进一步迭代,以米格-29、F-16为代表的三代机开始走向前台。曾经那些被拿来和歼-8做对比的米格-23、F-4,早已被这些后浪所赶超,沦为衬托红花的绿叶。

  当然,对于歼-8而言,这已经很幸运了。像他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非“种子”选手,能够成功列装部队,没有中途夭折,其实就算是成功。毕竟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歼-8的设计定位只是一款“过渡品”,那些什么为国争光,和全球的顶尖战机们一较高下,从来都不是他的任务。

  然而,谁也没能想到,就在歼-8完工的同时,本该为其遮风挡雨的高个子歼-9却撂挑子不干了。歼-9这一下马,歼-8便成了当时我军最先进的战机。还是那句话,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这守护共和国领空的担子,自然也就扛在了歼-8的肩膀上。而他这一扛,就是20多年。直到21世纪初,歼-8依然是共和国空军的中流砥柱

  作为当时共和国空军的顶梁柱,歼-8被扶正之后,自然是受到了设计师们的重点关照。各种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被提了出来,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歼-8改进型号,而其中最为出彩的无疑就是有着“空中美男子”之称的歼-8Ⅱ了。

  这款诞生于1984年的歼-8新秀,有着比老歼-8更加漂亮的外形,摒弃了机头进气道的气动外形,采用机体两侧进气道。有着比老歼-8更加强劲的动力,换装的WP-13Ⅱ发动机,能给到歼-8Ⅱ更大的推力。另外,歼-8Ⅱ还有着不俗的全天候拦截和格斗空战性能。

  不过,作为歼-8的衍生品,歼-8Ⅱ终究还只是一款二代机。而在当时的航空领域,三代机已经成为了主流。所以歼-8即便再怎么改,也很难去与当时世界上的主流战机们对抗。很多时候,性能存在的差距,那就只能用生命去弥补。关于这一点,81192这串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样的憋屈,持续了数十年,横贯了整个八九十年代。直到21世纪,随着歼-10、歼11等新一代国产战机的列装,歼-8才交出重担,逐渐退居二线的一生,从诞生到收尾,全然没有一丝亮眼之处。研发立项的时候,他是不受重视的过渡品;列装服役的时候,他是被人欺凌的弱大哥。他甚至都不算是一款合格的战机,设计落后,工业粗糙,性能拉胯。

  总而言之,歼-8是中国的歼-8。他曾在国家瘦弱的时候,张开自己并不有力的臂膀,为国家遮挡着这个世界的所有恶意。哪怕自己遍体鳞伤,哪怕自己有去无回。他是那个绝望年代留下的印记,代表着在绝望中守望的希望。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