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近期,牧原股份披露了2023年业绩预告,预报显示,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为亏损38亿元至46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149.33亿元,同比盈转亏。
对于2023年亏损的原因,牧原股份解释是,报告期内生猪价格较去年大幅下降,2023年全年生猪销售均价相比2022年下降20%左右,奉行养殖一体化的牧原股份,最大的优势就是控制成本,几次行业巨亏下依旧能实现盈利。
业绩亏损,导致越来越多投资者产生了担忧,侃见财经认为,除了大额的亏损,其还有巨额的负债,截至最近的财报,牧原股份总负债为1130亿元,其中短期借款高达453.34亿,而其货币资金仅为157.63亿,如果不能走出周期底部,那么牧原股份未来的现金流将会受到挑战。
而每一轮“猪周期”的转换,都是围绕价格和供应量进行波动:猪肉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 ——猪肉价格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最近的一轮“猪周期”则开始于2019年,当时在非洲猪瘟的冲击下,国内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下滑,供需失衡导致猪价暴涨,从2019年的不到10元/斤上涨到最高的近40元/斤。突然暴涨的猪价,让生猪养殖变成了一个“香饽饽”,大量企业涌入生猪养殖行业。
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就曾表示,“从2020年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仅从房地产跨界养猪的企业就超过1000家”。
除了大量房企跨界之外,各大猪企自然也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如牧原股份,在2019年爆发非洲猪瘟后便开始加速扩张,从最直观的出栏量数据来看——2020年,牧原股份的出栏量从前一年的1200万头跃升至2245万头,而2021、2022和2023年牧原股份的出栏量则分别达到了4068万头、6120万头和6381.6万头。
而不少企业并未停下扩产的步伐,如同当下的光伏行业,牧原股份也是如此,其想要通过规模化和严控成本来挑战周期,不过现在看来效果还是有的。
事实证明,走一体化模式的牧原股份也的确有成本优势,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平均成本为15.0元/kg,要知道行业的平均成本基本在20元/kg以上。2021和2022年,当各大猪企都已经出现巨额亏损的时候,牧原股份却依旧实现了盈利——2021年盈利了69.04亿,2022年盈利了132.7亿,同为养猪巨头的新希望,2021、2022年分别亏损了95.91亿和14.61亿,两者差异巨大。
从财报来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牧原股份的总负债高达113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9.65%。其中,流动性负债合计845亿,仅短期借款一项就达到了453.3亿,而同期牧原股份的货币资金不过157.6亿,资金缺口非常明显。
根据最新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未经审计),牧原股份借款余额为 779.98 亿元,较2022年底的借款余额592.95亿元增加187.03 亿元,新增借款金额占2022年底净资产880.70亿元的21.24%,可见牧原股份的资产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来自借款,财务压力巨大。
从新增借款的分类看,银行借款是高速新增借款的主要途径。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牧原股份向银行累计借款164.13亿元,占2022年末净资产的18.64%;公司委托贷款、融资租赁借款、小额贷款等共计13.54亿元,占比1.54%。此外,公司还有其他借款9.04亿元,以及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0.32亿元。
除了银行借款之外,牧原股份还渴望通过融资来缓解资金压力。2023年12月5日,牧原股份连发30份公告,披露一系列融资计划,包括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不超过30亿元的中期票据,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1300亿元授信额度,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30亿元的融资贷款等。
不过,在持续低迷的猪价面前,即便是有再多的借款和融资渠道,牧原股份只会落入债务越滚越大的局面。
所以,除了筹集资金以外,牧原股份也在积极发展新业务,以求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来源。根据媒体报道,2023年8月,牧原股份先后成立正阳县牧原新能源和上蔡县牧原新能源,很显然,牧原股份也想要通过开发新能源业务来增加收入。此外,网上甚至还传出牧原股份采取共创制,公司养殖模式变为公司+农户模式。
对于牧原股份而言,面对持续低迷的猪价,再能控制成本也难逃亏损的命运。看着自身债务越滚越大,牧原股份想要熬过这一轮周期底部,显然没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