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

时间:2023-10-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优良风俗发扬好,树立和培育新时代的家庭观,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更好发挥优良家教家风对于提升人们精神风貌、培育社会文明风气的重要作用。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家庭观体现在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等方面。树立起这样的家庭观,弘扬优良家风,才能让千千万万家庭更加温馨和睦,让家庭发挥提升人道德境界的功能,促进人与人关系和谐,支撑起良好社会风气,并且将优秀品德素养一代代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融入家庭生活,让家庭成员共同感知它、领悟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引导家庭成员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养老育幼等方面共担责任,在自立自强、岗位建功、筑梦圆梦等方面共同发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能够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滋养。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大力倡导忠诚相爱、亲情陪伴、终身学习、绿色生态等现代家庭理念,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党员、干部要努力作表率,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觉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为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力量,积极为群众送温暖。比如,开展留守儿童寒暑假关爱活动,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提供生活关爱、精神文化抚慰、防诈骗等服务。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和睦邻里、和美乡村建设,吸引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